预约挂号(微信)
新闻中心
分享到:
古玩浅谈
来源: | 作者:院编 | 发布时间: 2011-03-01 | 723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◎吴良昌

 

古玩,旧称“骨董,”有“零杂”之义。“骨董”一词,最早见于唐开元年间张萱写的《疑耀》一书:“‘骨董’二字乃方言,初无定字。”明人董其昌在《骨董十三说》中云:“杂古器物不类者为类,名骨董。”从前,江南人好制作“骨董羹,”将各种食物放在一起,烹烧后,肉烂而骨存,“骨”即“遗存之精华,”“董”则有“深藏”之义,延伸后,“骨董”就是“深藏的古人所遗之精华。”固“古”与“骨”同音,因误传误,且于义更合。“古董”更易为人所接受,是“古代遗存珍奇品”之统称,早已失去了初始的“零杂”之义。清乾隆年间,开始称“古玩。”上世纪五十年代,鉴于“玩人丧德,玩物丧志”之一说,有人建议将“古玩”改称“文物,”仔细思考,这两个名词的意义还是有些细微区别,“文物”似乎较为庄重、严肃,侧重于历史考证,如古生物化石,有关革命的文献及实物,历史档案等,只能称“文物,”称“古玩”就不太合适,古玩则更倾向于赏与玩,含有商业气息,但习惯上,“古玩”一词应用更为普及。

近现代发掘了不少史前文化遗址,大都是公元前五千年左右的,如爷韶文化遗址、良渚文化遗址、半坡文化遗址、红山文化遗址等,出土的那些漂亮彩陶、精美的玉器,无不令人叹为观止,这也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,说明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,远高于同时之任何民族。大禹治水,铸九鼎以镇九州,三代(指夏、商、周三代)帝王尊崇备至,一直视为国之重器,国之象征,这也是中国保存古物之肇始。中华文明,虽始于黄帝,然文艺之繁盛,实起自三代,可惜,三代文物,被秦始皇销毁之后,遗存甚少。今日所见,只有出土之铜器、玉器,庆幸的是,河南安阳小屯村“殷墟” 遗址中,出土了不少龟甲和兽骨,上面刻有文字符号。据考证,是殷代“卜辞,”被称为“甲骨文,”这是弥足珍贵的文史资料,为夏、商、周断代工程提供了重要佐证。三代以后,文艺发展较为繁荣,秦蒙恬制笔,汉蔡伦造纸,虽原物无存,但影响深远,为后世文明的蓬勃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。总之,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,传承有序。其间,虽历经天灾、战乱及人为有意毁灭,也只能损其一叶。中华文明这棵参天大树,依然枝繁叶茂,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无法望其项背的。作为我们,更应该了解和珍惜历史文物,因为文物是一次性的,不可再生,新造者不是仿古就是赝品。再者,无论是传世的还是出土的文物,它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印记和文化信息,都是中华文明的一分子。(未完待续)